2015年12月20日,時隔37年后,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。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是繼1978年后首次召開最高規格的城市會議,在外界眼中被蒙上一層“神秘的面紗”。這究竟是場什么樣的會議?中央為何37年后重啟城市工作會?這次會議將給超過一半國人生活的城市帶來怎樣的影響? 這會不尋常——37年“千呼萬喚始出來”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,顧名思義是布局城市發展的頂層設計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然而記者梳理會議歷史發現,除上世紀60和70年代開過中央層面的全國城市工作會議外,如此高規格的中央城市工作會還是1978年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次。 記者從權威專家處獲悉,此次會議最初基于重點關注城市規劃、建設和管理,但幾經醞釀最終上升為對城市發展的一次全方位部署,其內容與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、生老病死、安居樂業等都息息相關。 要說這會的意義,歷史縱軸上幾次標志性會議就能看出。 早在1949年,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勝利,中共面臨著管理城市的重任。當年3月在西柏坡舉行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指出,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,必須要用極大的努力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,描繪出了新中國的藍圖。 20世紀60年代初,為加強對城市的集中統一管理和解決當時城市經濟生活的突出矛盾,1962年9月和1963年10月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先后召開全國第一次和第二次城市工作會議。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說,這兩次城市工作會主要是明確對城市的基本認識。當時有聲音認為,城市是消費型的城市,農村是生產型的農村,這實際上是農業社會的典型特征。會議明確了城市定位,并強調城市工業要做好對農村的支持。 1978年3月,國務院在北京召開第三次全國城市工作會議,制定了關于加強城市建設工作的意見。 這次會議召開之際,恰逢我國城市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,城鎮數量大幅度增加,開始進入依照城市規劃進行建設的科學軌道,城市建設出現了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好形勢。石楠說,這次會議主要討論城市建設資金從哪里來,說白了,就是為什么要花錢建設城市。 1978年之后,就沒有召開過中央城市工作會議。 為啥現在開--城市社會的大勢所趨 這次中央城市工作會在“十三五”開局之際召開,正如會議指出,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。 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、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,城市發展波瀾壯闊,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。 一組數字見證了我國城市的快速發展: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近18上升到2014年的近55%;城市人口從1.7億人增至7.5億人;城市數量從193個增加到653個。每年城鎮新增人口2100萬人,相當于歐洲一個中等收入國家的人口。 今天的中國,正處在從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的關鍵期。城鎮化率30%到70%是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,其中超過50%就意味著從農業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。 今天的中國,也面臨城鎮化進程中的各種城市病:霧霾污染、交通擁堵、垃圾圍城、城市“攤大餅”、文化缺失……這些問題不斷警示,城市規模要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。必須認識、尊重、順應城市發展規律,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,切實做好城市工作。 石楠說,消除城市病,靠現在的管理條條框框難以解決,必須有一種頂層設計,需要一把進入城市社會、能解決城市矛盾的鑰匙,也因此有必要重啟最高規格的城市工作會議。 這會說了啥--為城市把脈治病開藥方 今天的中國,大半人口生活在城市里。每天從一睜眼,生活用水、處理垃圾、公交出行、上學看病……我們的生活與城市管理和服務時刻發生著交集。未來的生活,也會因這次會議的部署而改變。 “我們生活在一個日益加速變化的全球化和多樣化時代,城市問題幾乎是人類面臨所有問題的聚集點。”國務院參事、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說。 為城市把脈,開出藥方,引導城市更健康成長,正是此次會議的核心內容,指出了城市發展的方向。 ——讓中西部地區廣大群眾在家門口也能分享城鎮化成果。 ——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、文化特色、建筑風格等“基因”。 ——延續城市歷史文脈,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。 ——城市建設要以自然為美,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。 ——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、生活空間宜居適度、生態空間山清水秀。 ——樹立“精明增長”“緊湊城市”理念,科學劃定城市開發邊界。 ……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之城。對一個國家而言,理想的城市,在于用什么樣的理念去經營。正如會議強調,城市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。城市工作要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。這是我們做好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。” 城市的未來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。正如會議所描繪,“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、更舒心、更美好”。 摘自 新華網 2015.12.22 記者 韓潔 仲蓓 王立彬 何雨欣